Wednesday, August 14, 2013

勸諫的藝術 |作者:洪大倫

還記得念研究所的時候,就經常帶著大學部的學弟妹,協助他們組成團隊,參加大大小小創業競賽,在這些過程中,我發現對團隊最大的挑戰不是競賽本身,其實是團隊的凝聚力。許多學弟妹有時溝通意見不合,下次開會就不來了,還得指導老師去勸才願意歸隊。

出社會之後,我發現原來這種問題不只是在沒出社會過的學生團隊會出現,在職場上也經常如此。最主要的問題,往往出在同仁之間的溝通產生誤解,進而導致一些爭執;而另一種更大的衝突,有時卻是發生在下屬對主管提出建議時,所引起的一連串政治效應。

前幾天聽朋友Ben說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。上週,他剛被老闆欽點升任中區協理,按理說,依我對他的能力了解,高升中區最大的老大一職,應該是時間早晚的問題,但他卻不是這麼說的。

「其實阿,這次升官,公司也走了一個人」朋友說。

「走了誰?」我問。

「就是Jason,那個精明的狠角色」

聽到這個,相當令我訝異,因為根據友人過去的描述,他們兩人差不多時期進公司,只是Jason比他早進入6個月,算是「前輩」,而朋友進入公司時他們兩人還算是有不錯的交情,卻沒想到後來公司似乎有意栽培兩人成為核心幹部,大概因為競爭的關係,Jason開始對朋友越來越疏遠,乃至於在公司暗自較勁了8年。

說起Jsaon,友人其實在過去數年,與我見面時就經常提到他,此人聰明絕頂,年紀雖然大他4歲,但做事相當精巧,像個久年征戰的沙場老將,辦事有效率,對事情的判斷力也很精準,深得主管喜愛,但缺點就是脾氣比較直接,開會時經常獨排眾議,分析情勢頭頭是道,但就是有些得理不饒人。

不過,我這朋友也不是省油的燈,高中大學也是一路名校上去,最後在美國知名學府拿了個碩士學位回來,剛回來就在這家公司任職,表現出色,同樣很受主管青睞。只是他和Jason最大的不同是,他的個性比較隨和,不太喜歡強出頭,雖然對更高的職務有企圖心,但他總是低調的、默默的努力。

「那老闆為什麼選了你?而Jason為什麼後來走了?」我接著問。

「其實,」友人說:「也沒人要他走,是他自己走的,多少有點瑜亮情節吧我想。」

在這閒談中的一個多小時,友人細細談了近期內發生的一件事,就是這件事,產生了決定性的關鍵,讓朋友高升協理,而那位精明幹練的Jason卻選擇在幹了近9年的公司自行離開。

就在約莫三週之前,原先舊的中區協理私下找他和Jason,一起共商下一季度的營運方針與計劃。這次開會比較隱秘慎重,是因為對手公司這次不知道怎麼搞的,集結大量資源準備與他們公司力拼,所以中區主管承受總公司老闆很大壓力,要求務必要想出對策戮力抗敵。

就在協理提出問題之後,Jason立刻自信滿滿的表示:「我認為,公司根本不必在意他們要幹嘛。事實上,對手此時的資源集結,很可能只是空包彈。理由一,他們過去不曾在這產品上有什麼輝煌紀錄,突然說要大力行銷,風險太高,理智一點的公司肯定不會這樣做;理由二,就我所知,他們公司根本就沒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,如果有,老早之前某個產品出包的時候就會拿出來,不用等到現在;理由三,他們最近總經理剛換人,我猜想很可能只是為了立威,或者搞一些政治小動作,不是真的要集結資源跟我們拼。」

Jason語畢,協理先是一愣,接著又指著友人說:「Ben,你說說看,你有什麼看法?」

友人回答說,基本上,他大致同意Jason的看法,他也認為這與他過去認識的對手公司印象不同,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,這的確很可能是對手公司搞的烏賊戰,志不在敵,乃在利用發起商戰,讓權力與資源重新洗牌,將他自己的心腹人馬拉到有利位置。所以建議協理不用過度擔心,按照既定的季度計劃走就可以。

縱然眼前兩位大將都如此分析,但是協理還是不太放心,他依舊認為,萬一沒準備好,而對方真的開始展開攻勢,這可不是鬧著玩的,而且老闆都慎重其事交代了,沒生個什麼特別因應方案的話,好像說不過去,也很難交代。於是協理否決了兩人的分析與建議,強力要求友人與Jason各寫一份計劃書上呈。

既然主管都這麼說了,友人也就不再堅持己見,決定回座位上開始著手寫計劃;反觀Jason就不同了,聽到主管這麼說,他馬上激動的回應:「我真的覺得額外為此準備是浪費時間,協理你一定要跟老闆講,我認為對手這次搞烏賊戰的機率很高,叫他不用擔心這麼多,否則公司因此浪費心血、成本,還要讓底下的同仁弄得人仰馬翻,根本沒有意義。」

協理當下明顯感覺不爽,但也沒有多作表示,只是揮揮手要他們離開會議室,就結束了這場戰情會報。離開會議室後,Jason甚至還憤憤不平的跟友人抱怨,要他怎麼不堅持意見跟協理說,這樣會害大家白忙一場,也要害他浪費時間寫一堆沒用的報告。友人則是沒多說什麼,只是默默聽完之後回到座位上做該做的事。

會議結束後兩週,結果來得相當快,果如Jason所料,對方根本就連產品都還沒準備好,對外放話也只是要干擾他們市場上競爭對手的進程,同時為了這件事,對手公司還升了一位與總經理私交甚篤的同僚,看來還真的被「神算子」Jason給料中!

但這時候真正精彩的好戲才剛剛上演,就在警報解除之後,公司發佈了一項人事命令,將中區協理轉任到總部去服務,而友人Ben居然被拔擢成了新任的中區協理!

這劇情真是急轉直下,連友人Ben都沒料到居然會有這種事發生,但最尷尬而生氣的,大概是Jason,因為他認為自己長年以來許多看法都很正確,然而公司主管老是不採信他,無論他怎麼獨排眾議最後證明他是正確的,似乎主管就是對他有偏見,不願意肯定他的貢獻。於是,就在人事命令發佈後隔幾天,Jason就自己請辭走人了。

聽完這故事,我突然想起以前剛進入職場時,一位前輩對我說的話,他說:「大倫,你雖然很有想法,但年輕氣盛,血氣方剛,如果不懂得收斂,以後吃虧的是你自己。跟主管勸諫的時候,主管聽不聽是他的決定,你不需要堅持己見,縱然事後證明你是對的。」

「為什麼?」我不解地問。

「很簡單的道理,」前輩說:「你只要表明你的看法即可,事後如果證明你是對的,就已經足以證明你的能力,但如果一味堅持恐怕帶來三個不利影響。第一,主管當下可能被你惹毛,對你沒好處;第二,即使主管接納了,結果卻不是你所預料,反而在他心中你就被大大扣分,從此懷疑你的能力有問題;第三,就算結果如你所料,但因為你的意見和他不同而起衝突,更凸顯你的聰明而他像個笨蛋,你說,有哪個主管能容忍自己被下屬當笨蛋看呢?」

當年聽到這個,著實令我心頭大驚,嚇出一身冷汗。

原來,Jason不是沒有能力,而是能力太強,又不懂得收斂,才會讓主管討厭;反而是友人Ben懂得藏拙於巧,冷靜沈潛,才獲得上司的青睞,進而步步高升。

後來我也學到了,給予老闆意見的時候,只要表達一次,確認他有接收到你的資訊就好,不需要過度執著有沒有被接受。「勸諫」固然是一種為人臣的責任,但「不勸諫」也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潛規則。懂得在進退之間拿捏分寸,既尊重主管,又能讓自己避開無謂的紛爭,才是上上之策。

只懂「進」,不懂「退」,充其量只能當個普通的職員;只有同時懂得「進」「退」之妙者,方能成就大業。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職場技巧,更是每個創業團隊彼此溝通時,要小心注意的處世之道。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